2018年10月25日,我们将迎来江西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60年沧桑砥砺,岁月峥嵘;60载春华秋实,桃李芬芬。蓦然回首,毕业离校已经42年了,但对母校的点点滴滴却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在革命老区赣州市的红旗大道上,有一所全国以行业特色鲜明著称的高等学府,隶属于冶金工业部,她的大名叫江西冶金学院,始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火热的大跃进年代的1958年。
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在工农兵学商的工作岗位上(其中有不少知青、转业退伍军人),经过文化考核,推荐选拔,从华东六省一市汇集在江西冶金学院求学,学习国民经济紧缺的有色冶金专业。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在江西的死党摧残江西高等教育,使原本就落后的江西高等教育雪上加霜。1970年10月,省革委下文决定撤消江西冶金学院。学院老领导和教职工对此强烈不满,以各种方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抵制。
由于冶金工业部强有力的干预,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关怀下,经国务院决定,不同意撤消江西冶金学院。所以我们能在"文革"后期进入冶院学习实属幸运。
当时学校的管理体制设有军宣队和工宣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军代表周名曙,湖南人,空军副师级干部,任学校党委副书记。他的知识渊博,办事干练,为人谦和,善于走群众路线,与师生打成一片。他和军宣队的战友们维护了学院的人财物免受社会的冲击,为恢复并维持文革期间招生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创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工宣队来自西华山钨矿,彰显工人阶级本色,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与工农兵学员亲如兄弟姐妹。院党委常委,工宣队长李庆炎(曾任西华山钨矿革委会副主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他曾专门为72级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作动员报告。
当时学院领导班子的构成是:韩峰任党委书记,周名曙任副书记,胡惠之任革命委员会主任,继任院长是吴锡章,班子副职有程平、陈克、周名曙等人,这些老领导都颇有些资本:都是红军、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干部,又是知识分子。他们平易近人,经常深入班级、寝室、食堂、实习场地调查研究,听取学员意见,及时解决问题。周名曙、陈克还到我们班召开座谈会,征询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学校中层干部也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记得院党委常委、武装部部长孙景德在课外活动时,还与大家踢几脚足球呢。
有色冶金系领导唐中一、梁中万、胡奕信定点联系学生党支部、党小组的活动,定期给学生讲党课,参与指导学生的政冶学习,经常在课外活动时与同学们促膝谈心,关心学员们的业务学习和思想政冶上的进步。他们强调最多的是要求学员们做到"又红又专"。红,就是具有坚定的政冶方向,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专,就是学习和掌握现代化建设的专业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和能手。政冶学习时提倡读原著,我记忆中读得最多的是毛泽东的"老五篇":《矛盾论》、《实践论》、《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政冶老师高春初,施昌佳,钟季良定期到大礼堂或班里辅导大家学习马列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
时隔多年,我一直在思考,仍有一事不解:为什么文革期间冶金学院能整体建制的保留教师队伍而免遭下放或遣散?也由此,冶院这些老班底的精英教师们,不仅德艺双馨且得以传承。
说句实在话,当时冶院的师资太棒了,至今都难以忘怀许多大师、名师的风采。诸如:王牌矿业系的爆破大王刘清荣,通风专家龙惠章,采矿留苏专家邵永龄,矿山经济权威张玉清,德高业精的工程力学教师潘金泉,教学风格独树一帜的高等数学教师贺轶凡,教学激情活力四射与功底深厚的化学老师许孙曲,冶学严谨、教学精准、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物理学教师陈癸尊,集教学理论和管理实践能力于一体的管理工程学院创始人刘光南教授等等。专业老师大多数来自冶金设计院、研究所、工矿企业,他们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如陈均球、郭邻生、吴炳乾、周宜淼等。任课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都很负责,学生早晚自习时,都有教师在教室辅导,如包伟玉、陈根发、周招娣、钟家凤……他们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不计较报酬的多少。现在追忆起来,恐怕只有"奉献"这两个字才是最好的诠释啊!
桃李满天下,恩情似海深,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每当教师节来临时,让我们铭记在心的教师,他们亲切慈祥、诲人不倦的形象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印在脑海之中。他们是:有色冶金系党总支书记唐中一;有色冶金系主任梁中万、副主任胡奕信;团总支书记李文卿;系办公室主任兼教务秘书邓淑莲(归国华侨);生活秘书胡仁慧;辅导员郭芳洲(老红军烈士的遗孤、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工宣队:蓝师傅、甘师傅(来自西华山钨矿)。
曾任我们班的任课教师:《高等数学》曾昭桂;《物理学》孙新跃;《无机化学》曾老师(抚州地院调用);《有机化学》蔡炳森;《分析化学》张锦云;《物理化学》唐冠中;《电化学》许孙曲;《机械制图》周年华;《工程力学》潘金泉;《电工电子学》李肇文(四川人);《政冶经济学》钟季良;《中共党史》施昌隹;《体育》黎永炼;《英语》包伟玉、陈根发;《化工仪器与设备》蔡金福(归国华侨);《金工实习》工厂指导师傅;军训及井冈山拉练军事教员孙景徳部长、曾传瑚干事;有色冶金专业教研室主任张朝贤、副主任王烔;专业教师郭邻生、陈均球、蒋传辉、严君奇、贺庆元、曹家淑、刘淑泉、万林生、叶英宁、阎德智、熊漠喜等等。
我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校的招生计划由冶金部指令性下达,专业按社会需求设置,毕业生适销对路,较好的适应了国民经济的需要。当时冶院仅有9个专业,专业代码是4位数,第1位数代表专业,第2、3位数代表入学年限,第4位数代表班级序号。我记得当时的专业序号为:1采矿、2选矿、3矿机、4冶机、5炼铁、6炼钢、7轧钢、8稀冶、9有色冶金。班级建制人数一般为35人左右。
当时所选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质量也很高,例如樊映川的《高等数学讲义》,戴安邦的《无机化学教程》,程守诛的《普通物理学》,以及许国璋的《英语》等。教材的选用,体现了办学者的真知灼见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水平。
那时的培养方案重基础,突显应用。课程设置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框架构建,按照循序渐进认知规律,按学年学期分步实施。
受文革"停课闹革命"的影响,入学的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员学习吃力,真可谓是"麻袋绣花,底子太差"。学校针对文化基础摸底测试的实际状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对学员进行了半年多的强化文化补习,夯实高中文化基础。然后,才实施大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动手能力训练的金工、生产、见习、毕业实习的比重大,而且是实打实的"真刀真枪"的培养模式:"顶岗三班倒"。我就在株洲冶炼厂电解车间上过晚班,在铜陵冶炼厂密闭鼓风楼前顶过岗,在淄博501厂回转窑前操控过喷油燃烧温度。在江西701厂毕业设计时,在王炯老师指导下,我们毕业设计小组与工人师傅一道,成功地进行了锌工艺"黄钾铁矾三段转化法"半工业性试验,并获得冶金部科技三等奖……
正是这样的培养模式,促进了我们成人成才,并以"有所作为"的方式向母校汇报。值此从母校毕业42周年之际,大家共同回味那难忘的学习经历,咀嚼充满校园生活情趣的点点滴滴……
忘不了时任辅导员的郭芳洲、李文卿等老师下寝室、进课堂、出早操的身影,当我们离校学工、学农、学军时,他们打起背包与同学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给我们更多的关怀。
忘不了同学们朝夕相处,体育场上的角逐,章贡江畔的嬉戏,八境台前的留影,徒步拉练上井冈,下厂实习睡通铺,互帮互教结对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伴随我们的大学时光。
忘不了红楼宿舍1栋109室,20平米的面积4张高低床,上下铺住了7人。酷暑寒冬大家同窗共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如兄弟。毕业后有2人扎根冶金企业任工程师、厂长;有4人在大学任教担任教授,其中有2人任高校领导;另有1人在地级市任政法委书记。
忘不了简陋而孕育新生、开启心智的八角塘:那亭亭玉立的荷花与映月,赋予了学子们琴棋书画的浪漫情怀,涵养了母校冶金学院厚重的人文精神。
忘不了,求学的艰苦岁月,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尽管当时国家经济很困难,但党和政府不仅免除学生学杂费、医疗药品费,还每月发放13元的生活费;家境困难的学生每月可以享受2至5元的补助。国家保证在校学生粮食定量供应,男生每月30斤、女生27斤。实习期间学校给我们每天0.27元的营养津贴。国家规定,工矿企业的学员,满五年工龄可带工资上学;上山下乡知青的学员,入学期间的年限可合并计算工龄。
忘不了,校园生活中每天最惬意的事:莫过于聚精会神上课后,去食堂能吃上一份0.1元的豆腐烧肉或小炒鱼,那赣州家常菜一般的鲜味与香味,虽然离校几十年了,现在品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经过几代冶金学院人的艰辛创业和努力,学校由江西冶金学院、南方冶金学院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在"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下,全体师生以"志存高远,责任为先"为校训,感受"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校风,养成了"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特质。
母校,是一棵参天大树;校友,就是这大树上的繁枝茂叶。毕业42年了,校友们在各行各业勤勤恳恳,默默耕耘,像太阳、月亮一样在发热、发光;成为单位的骨干、事业的中坚,向母校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人生能有几个42年?带着对同窗的思念,带着对老师的感恩,带着对母校的崇敬与眷恋,远离学校天南海北的校友们,衷心祝愿母校在新一届党政班子的领导下,教育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办学层次芝麻开花节节高!期望"百年理工"愿景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综合实力江西一流、优势学科国内先进、特色领域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理工大学"。
延伸:李炎生,男,1951年4月生,江西九江人,我校有色冶金专业73级校友,九江校友联谊会名誉会长,曾任九江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江西冶金学院9731班毕业40周年杭州聚会有感
丙申猴年,恰逢霜降。杭州钟灵毓秀,蓝天白云;西湖苏白两堤,杨柳依依。远眺山色空蒙,近观青黛含翠。水波潋滟,游船点点,水鸟掠飞,桂花飘香;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 孤,花甲不老。G20峰会,送别国际友人;G26团聚,同学欣然而至。风景这边独好!
是日也,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一时间,群贤毕至,闹猛异常。同窗手足之情,或执手相看同桌的你,或喜泣相拥同室的他,或并肩合影留下磨砺风霜,或促膝畅谈叙说离别思绪。互致问候语不休,当年音容依稀现,觥筹交错言不尽,有缘同学三辈親。
遥想当年,工农兵上大学,肩负历史重任。同学朝夕相处,体育场上角逐,章贡江畔嬉戏,通天岩前留影,徒步井岗拉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回忆过去,艰苦求学岁月,党恩阳光普惠。倡导又红又专,师资德艺双馨,厚基础重应用,学员刻苦钻研,理论实践融合,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团聚嘬美食,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天外天作嘉宾,龙井虾仁叫化鸡;楼外楼品佳肴,西湖醋鱼东坡肉;山外山当食客,宋嫂鱼羹蜜汁藕。游学逛美景,一路欢歌,心旷神怡。雷峰塔,忆男女传情,忠贞不渝;灵隐寺,传佛教经典,心经幽深;乌镇鱼米之乡,小桥流水,名人荟萃。江山多娇,尽收眼底。
回忆毕业,流年似水,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悠悠岁月,故园故交,感恩母校情,桃李滿天下。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天之骄子,辛勤耕耘。从政者,清明廉洁,两袖清风,不乏政法委书记检察长;从商者,坚守工矿,诚信为怀,厂长老总大有人在;为师者,身正为范,学术精湛,高校书记校长造福杏园;企业家,搏击市场,经营地产,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百姓俱欢颜。
人生漫漫,岁月匆匆。叹时光白驹过隙,如东流之水,不复再来;感同窗之情,似南山松柏,青山常在。三十周年南下赣州城,三十七载东进雁荡山,小聚月月有,线上天天在。9731微信群,常闻信息嘀哒声,晨曦问安身体爽,夜里祝福睡梦香,心灵鸡汤天下事,插科打诨聊趣闻,你方唱罢我登场,雅俗共赏心欢畅,煮茶品酒论美颜,快活乐哉群中人,年过花甲鬓渐白,雄心不减青春在。
夕阳红,莫负好年华,琴棋书画,翩翩起舞,看一看大好河山;老顽童,花甲正当时,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品一品天下美味。今日聚会,诉说同窗情谊地久天长,明朝再会,祝福学友幸福延年益寿。
——延伸 2017年5月7日追记于九江